大数据赋能“智慧”防控,有进步也有遗憾
发布于:2020-02-24 来源:本站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这次疫情的防控抗击手段不仅仅是对国家医疗卫生体制的考验,更是对近些年国家科技发展与应用成果的考验。
我们一方面看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赋予疫情防控手段“智慧”的同时,却也在另一方面感受到了因底层数据利用开发不足而带来的“隔靴搔痒”的遗憾。
实战检验真功夫,在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背后,我们对数据的利用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同时又暴露出了什么问题,笔者将在本文中尝试进行初步分析,以期抛砖引玉,启发更多思考。
国家层面:认可并推动疫情防控中的数据利用
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研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明确指出要加大科研攻关力度,推动相关数据和病例资料的开放共享。
实际上在1月26日,工信部就已开始调度部署疫情防控大数据支撑服务工作,提出运用大数据分析,支撑服务疫情态势研判、疫情防控部署以及对流动人员的疫情监测、精准施策,并于1月27日成立疫情防控大数据专家组。
2月4日,国家卫健委下发“关于加强信息化支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强化数据的采集分析应用。
2月9日,网信办也紧接着发布了“关于做好个人信息保护利用大数据支撑联防联控工作的通知”,鼓励企业积极利用大数据,分析预测确诊者、疑似者、密切接触者等重点人群的流动情况,为联防联控工作提供大数据支持。
由此可见,疫情防控中对数据的利用已获得国家层面的鼓励和认可,相关部门也已开始推动疫情防控中数据利用的重点工作。
社会层面:数据利用已在疫情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此次疫情抗击中,社会各界力量的表现尤为突出,尤其是已经拥有大数据思维的很多互联网、高科技企业以及科研院所,纷纷率先投入到疫情的智慧防控当中,充分利用并发挥其在数据开发、利用上的力量和优势,在疫情的把握、疫情防控以及助力疫情抗击等方面表现抢眼。
首先在对疫情情况的发布上,各大互联网平台纷纷根据官方数据推出了疫情地图及实施疫情数据反馈和信息更新系统等等,便于公众即时的了解疫情的状况和态势、获得正确的疫情信息并根据确诊患者同乘信息或活动区域查询进行自我隔离和避让防范。
其次在疫情的防控上,数据利用更是在精准防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对患者生活轨迹及接触人群的梳理可以精准定位疫情的传播路径,对传染源及密切接触人群进行筛查、追踪、控制、隔离,提高了疫情的管理水平,有利于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另一方面,通过人口迁移地图,尤其是重点疫情地区的人口流向,也可为各个迁移区域的疫情预测和防控提供决策依据。
最后在疫情抗击的助力上,数据也可被利用于疫情传播的模型训练,基于已感染病例、感染患者增速、感染区域、区域交通网格等因素,对病毒的传染源、传播速度、传播路径、传播风险等进行评估、预测。除此之外,面对医疗等物质短缺、资源难以对接问题,许多企业也自愿开发了一系列资源对接平台。
疫情防控下数据利用的遗憾
尽管对相关数据的利用在疫情防控中有不少令人称赞的表现,但却也在同时暴露出些许问题和遗憾,倘若大数据思维在城市治理中能更加普及,倘若我们对数据的利用、开发能更加健康、深入,可能在很多问题的解决上就不会仅限于“隔靴搔痒”,留有遗憾。
1、数据不足使大数据无法在疫情防控中发挥更大作用。
从这次疫情防控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能够被用来进行疫情防控的数据比较有限,多为官方渠道公开发布的数据或企业在产品运营中自身积累的数据。因此基于对这些有限数据的利用,大数据能够发挥的空间和作用也可想而知。虽然在疫情防控中对数据的开发利用还没有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地步,但数据不足已成为摆在数据工作者面前的现实。
至于为什么在这次疫情防控中会出现数据不足的情况,可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还没有养成积累数据、利用数据的习惯。
如果我们平时就对医院的患者、病症等病情进行实时的数据统计和积累,可能在出现相似病症患者激增等数据异常之时就可以进行提前的数据预警和疫情的辅助判断;如果我们平时就对拥有的公共医疗资源、抗疫物资心中有“数”,提前调度,可能也不会出现医院、患者靠发微博进行求助的无奈;如果疫情出现时,我们有足够丰富且详实的数据,可能在一开始就可以对传染源及高危感染人群进行追踪,将疫情的影响缩减到最小。
2、数据分散割裂、数据源与数据开发能力不匹配,也是导致数据无法在疫情防控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原因之一。
从这次疫情的防控中,我们也看到数据利用暴露出的第二个问题,那就是数据分散割裂、聚而不通、通而不用的问题。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数据源与数据开发能力不匹配所导致的,即掌握数据的一方缺少足够的数据开发利用能力,而拥有数据开发能力的一方却没有足够的数据,致使数据被“尘封”,无法流通并发挥最大作用。
首先从数据源的分布来看,由于各个地域、各个数据端口的数据割裂,很多数据都会面临重复收集的问题,对数据的利用也只能各自为战。比如各个省市之间的人口流动数据就分散在铁路、航空等多个数据端口,无法集中、综合的反映人口的流动轨迹;各地方的医疗防护物资数据也分散在各地,无法进行集中的统一调度等等。
其次从数据的开发利用程度来看,很多数据源的开发利用能力还有待提高,比如这次的疫情防控很多地域就缺乏统一的数据服务平台来进行疫情数据的统一归集,使得疫情数据因逐层汇报等原因而延迟。
3、政府、公共组织数据公开的科学化、标准化管理需进一步提高。
根据南都大数据研究院的研究成果显示,各省份对于疫情数据公开内容并非完全一致,在公开数据的完整性和透明度上参差不齐。多数省份在一开始并未透露确诊病例的活动地点、性别年龄情况以及感染原因、入户医院名称等等。除此之外,一些接受公众物资捐赠的公共组织也欠缺对于数据的公开,使得很多物资无法发放到真正需要的地方。
对于这类非个人信息的数据,较早且细致的公开,有利于凝聚社会力量共同展开疫情防控的研究,通过对数据的开发利用尽早对疫情状况进行把脉和诊治。遗憾的是,这些有价值的疫情数据并没有尽早且全面、细致的向社会公开和开放,导致疫情爆发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的数据一直在“睡觉”,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结语:
大数据思维的建立和底层数据机制的建设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和任务,这次疫情防控中的数据利用情况也只是对国家及城市治理水平和手段的一次检验。
在这次检验中我们看到了相较非典时期,全社会共同抗击疫情在方式方法上的进步,同时也看到了更多可以改善和优化空间。
这些进步与不足乃至教训都将会成为一笔财富,激励国家综合治理能力紧跟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浪潮,以更加智慧、科学的手段实现新一轮的成长和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