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技术已成熟,智慧机场向“刷脸”时代迈进
根据民航局发布的《2018年民航机场生产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机场全年旅客吞吐量已经达到12.64亿人次,较2017年增长10.2%,其中,国内航线完成11.38亿人次,国际航线完成1.26亿人次。逐年快速递增的旅客吞吐量意味着对机场运行效率、安全、服务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近年来旅客在信息感知、获取及出行、消费模式上均发生巨大变化,因此传统机场服务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旅客的出行需求,亟需向创新服务模式转变。人脸识别等高科技验证技术开始逐渐在国内外机场中应用,已经逐渐成为许多机场提高安检通关效率的得力助手。
在上个月举行的国际航协(IATA)第75届年会上,国际航协成员航空公司一致表决通过,在全球加速实施OneID计划。该计划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允许旅客在不出示纸质旅行证件的情况下,在机场各个环节快速办理手续。据2018年国际航协全球航空旅客调查报告,在全球有45%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在旅行中使用人脸识别替代传统护照。
其实人脸识别技术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产物了,在机场应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人脸识别技术从实验室向机场落地的试探。第二个阶段是随着人脸识别率大幅上升,机场从试点到大规模应用。
早在2001年,美国发生“911”事件,华盛顿考虑在机场出入境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强化身份认证和黑名单管理,从此便拉开了人脸识别技术在机场应用的帷幕。2008年,英国希思罗机场宣布将采用人脸识别技术时,国内的机场仍旧在研究探索阶段。直到2009年,北京首都机场启用人脸识别系统,用于员工身份核验,是国内率先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机场。
图:国内部分机场上线人脸识别技术情况
直到2017年,人脸识别机场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从人脸识别系统用于员工身份核验开始,到机场人脸识别出入境自助通关、到人脸识别自助登机、再到人脸识别技术被应用到动态布控、人流引导、智慧航显、VIP迎宾、轨迹检索、保洁提醒等多个场景应用。据了解,目前国内已有60多个机场尝试部署人脸识别应用。业内人士表示,“数字化与智能化已成为全球机场行业的共识。”
据悉,国际航协于2017年推出了NEXTT项目,NEXTT项目的愿景是旨在协调技术系统的应用和技术革新,进一步提升旅客出行各个环节的运营效率,包括将旅客值机、行李、安检等移到机场之外,实现数字化ID、联检环节及空侧全面实现自动化操作。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模式的创新与实施,将在整体上提升行业效率、降低成本,为旅客提供更加安全、高效和便捷的高品质服务。
智慧机场正在向“刷脸”时代迈进
目前,国内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云南机场集团旗下全部机场、河南南阳机场、广州白云机场、上海虹桥机场、甘肃兰州机场和宁夏银川机场等,已经推行人脸识别登机。即将投入使用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也将采用人脸识别技术来提升机场效率、减少旅客登机和排队的时间。香港机场T1航站楼的出发大厅,已部署44部人脸识别闸机,将于2021年全面启用。在国外,美国亚特兰大机场、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机场、新加坡樟宜机场T4航站楼都已部署人脸识别技术。
“人脸识别技术发展已久,已日趋成熟,并广泛运用在机场旅客服务的各个细分领域。简单讲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前端的旅客人脸信息采集及信息关联,二是后端服务交付时对人脸信息的读取。针对前端的旅客人脸信息采集,目前国外的解决方案是将人脸信息采集点设置在机场内的自助设备上,我国目前的人脸信息采集点设置在安检环节。我认为国内外机场在人脸识别技术的运用方面基本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当然采用人脸识别技术后的具体效果,还需要针对足够样本数据进行调查分析,才能在实践基础上给出确切答案。另外目前尚无足够样本数据表明人脸识别技术将替代传统查验方式。”国际航协北亚地区机场、旅客、货运及安保服务总监侯侃表示。
图片:首都机场应用人脸识别自助登机
如今,国内各地机场正在通过完善服务设施和增加服务产品来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而智慧机场必将成为机场信息化发展的新动力,从而让每位旅客都能享受到科技创新带来的出行便利。或许就在不久的将来,旅客从预订机票开始到抵达目的地,只需要通过刷下脸,全程都无需提供任何纸质文件,将会节省更多的时间,更有效的提高机场旅客处理的效率。那么,您期待这样的智慧机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