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综合枢纽智能化升级,大有可为
作为客流和物流的集散地,交通枢纽一直在地区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过在传统模式下,由于基础设施落后、信息联接割裂等原因,一直存在着运营效率低、服务体验差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5G等技术的蓬勃发展,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在相关政策和数字技术的加持下,整个交通行业的激情被点燃,正在迎来一轮智慧化改造和升级,传统模式下的交通枢纽,也正快速焕发自己的“第二春”。
交通枢纽:国民经济的晴雨表
就像是催化剂,一座枢纽,可以激活一座城市。
从古至今,交通都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交通枢纽作为不同运输方式及线路的交汇点和中转站,是人、物出行以及流通的集散地,遍数世界各地,因车站建城、因港口繁荣的故事并不少见,如今,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客流”和“物流”空间被极大扩展,港口、车站、机场等交通枢纽在国际贸易、物流运输、旅客通行和地区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更加明显,一座交通枢纽的兴衰,背后是区域、国家乃至世界经济的晴雨表。
公开数据显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贸易国,我国共有5500多座火车站、300多座机场、万吨级及以上港口泊位近2600个。正是这些遍布各地、大大小小的交通枢纽记录着中国崛起的轨迹。
另据相关数据,2016-2020年我国港口货物吞吐规模逐年增长,2020年达到145.50亿吨,同比增长4.3%,2021年1至4月累计吞吐48.97亿吨,恢复性高速增长16.6%。2020年,国家铁路货物发送量完成35.8亿吨,较2016年增加9.2亿吨、增长35.1%。铁路货运量的全社会占比由2016年的7.6%提高到2020年的9.6%。
传统模式:信息孤岛,效率低下
在这份亮眼、且不断刷新的成绩单背后,却也暗藏着种种问题亟待解决。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客流和物流的持续增加,一些交通枢纽或是因为基础设施的落后、或是管理能力和运营效率低下、抑或是在商业层面过度依赖单一收入等,并没有享受到发展相应带来的红利。
虽然有些成规模的交通枢纽经过近年来持续的产业升级,已经借助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初步进入了信息化阶段,但各组成单元之间缺乏信息系统集中的融合,信息孤岛现象比较普遍。枢纽管理和运营方缺少实时更新且可视化的关键数据指标以及分析预测工具,因而在重要事项上难以支撑决策的质量和效率。
一系列的问题反馈到终端,对人而言,体现为通乘和服务体验差,对物来说,则体现为流转效率低下。拿机场举例,一个常见的现象,由于出租车和机场内部信息没有打通,导致运力难以精准匹配需求。
除了运营效率和服务体验,一些以物流运输为主的场站和港口等交通枢纽,由于还停留在半自动化甚至非自动化阶段, 不仅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还可能会出现难以预料的安全问题。
以港口中最常见的龙门塔吊为例,传统龙门吊操作人员是特殊工种,在30米高的司机室操作,工作环境枯燥、条件艰苦,操作工容易疲劳,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同时,大多数港口为保证全天候作业,每台龙门吊都要配三名司机,一个码头通常需要上百名龙门吊司机,对人力的依赖性极大,效率也难以提升。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正在成为套在各大交通枢纽脖子上的绳索,唯有松绑才能助其突破当前面临的困境和业务天花板。尤其是最近两年,受国内外疫情影响,大小枢纽们不得不面临吞吐量下滑以及疫情防控等额外难题,对运营和管理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政策频出,行业火热
当前,中国正处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追求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转型发展阶段。要想符合新时代交通运输的需求,提升运营效率,作为经济发展的坚实支撑,交通枢纽的全方位改造就十分必要。
如果说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初级应用,将交通枢纽带入信息化阶段,那在产业互联网万物互联的时代,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5G等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交通枢纽则迎来了智慧化升级的浪潮。
事实上,在新基建的大背景下,尤其是进入2020年以来,智慧交通赛道站上风口,智慧枢纽也迎来了爆发的临界点。一方面,是国家层面相关扶持政策的密集出台,除了交通强国纲要以及数字交通发展规划等宏观设计,具体到交通枢纽赛道,也分别针对性提出了“一流港口”和“四型机场”等战略口号。
也正是围绕政策扶持和基于行业痛点,智慧枢纽行业迎来了爆发的临界点。有分析数据指出,全球智慧港口市场规模到2024年预计达到53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5%。具体到中国市场,另据相关市场机构预测数据,随着智慧港口的落地和商用, 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62.25亿元。
除智慧港口外的智慧场站,市场规模也不遑多让,业内预测数据指出,智慧机场建设是继高铁后,国家下一个基础建设投资方向,从2020年集中爆发开始,预计年增长空间近千亿,未来5年综合市场空间万亿规模。
富矿近在眼前,各大企业闻声而动,除了各港口自身谋求智慧化转型之外,移动、联通、电信等通信服务商以及腾讯、华为、阿里和百度等互联网企业也基于自身业务需求和技术优势相继入场。
智慧化升级:一体统筹,焕发“第二春”
智慧枢纽的建设需要一体化统筹的视角和能力,统一管理和服务标准。具体而言,则需要高度集成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信息感知、传输、处理各个环节,并运用5G等无线通信、传感融合,海量数据存储、数据挖掘、云计算、信息安全等关键技术,建立功能更加完善、更加安全高效的枢纽系统,从而将传统枢纽打造为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提高服务体验和运营效率。
云计算、数据采集和分析等恰恰是互联网企业的优势所在。一些移动互联网企业,在助力交通枢纽智慧化升级的方式中,大都通过统一信息接口以及基础设施的改造,通过实时采集的动态数据与地图等静态数据融合,建设数据底座;再基于数字孪生技术打造可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和预测的“数字大脑”,并将结果反馈给真实环境,从而在数据链上实现完整闭环。基于数字底座和数字大脑,枢纽管理方和运营方可以做出更加精准高效的决策。
智慧枢纽已经远远不止停留在构想阶段,相关案例和样板也在全国各处相继落地。例如某企业联合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打造的智慧机场中,就对机场AESB系统(机场企业服务总线)的运营数据实现了全面感知,并深入挖掘了数据价值,将机场内众多离散数据融合呈现。
在这中间,双方以机场AESB系统数据为基础,打造大数据可视化实时交互系统,以三维可视化的方式构建智慧机场运行大脑。此外,基于腾讯LBS热力图产品,通过空间计算实现人流聚集程度的可视化呈现,不仅能够直观反映机场实时人流、重点设备等状况,还可以形成全面、精准的机场游客画像,满足机场个性化运营服务。
在不远的未来,诸如天府机场等智慧枢纽的样板会越来越多。互联网的下半场是产业互联网,往后的几十年,将是其融入各行各业并带来深刻变革的时代。
当产业互联网进入交通运输行业,也将会为经济发展注入澎湃的动力。交通枢纽作为生产和消费的勾联,就像是神经网中的一个个关节,将时代的脉动——产业智慧化升级的信号——传送至每个角落。